單親母走出家暴陰霾 苦讀社工學位冀助同路人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4/15 18:09

最後更新: 2018/04/15 18:09

分享:

分享:

(經濟日報記者攝)

紫荊青年商會舉辦分享會,鼓勵女性以正面態度面對逆境。有曾經歷家暴的單親媽媽先後兩次帶同女兒逃出家門後,苦讀社工學位,更成立單親互助組織,幫助同路人;亦有少數族裔由不諳中文,至現在成為中學中文科教學助理。

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約30年前經歷家暴,曾被丈夫掐頸險喪命,生活在陰霾下,她形容每次丈夫放工踏入家門的臉孔就如天氣報告,代表他當天心情,當晚會否無理取鬧及對三母女施暴。

她兩次帶同當時只有6歲及兩歲的女兒逃離住所,入住和諧之家,「起初在傳統觀念下,我覺得離婚對子女成長不好,直至丈夫打我的長女,我覺得沒有事情被保命更重要,當我們三母女踏入和諧之家,聽到背後鐵閘關上,我的心才安定下來,覺得終於逃過生死關頭。」

只有中三學歷的余秀珠,處理好離婚手續後,為了自力更生及供養兩女兒,在心理學家鼓勵下,年約四十歲以自修生名義苦讀完成會考。她說,當時在婦女中心擔任兼職接線生,求助個案向她表示余比社工更明白她們的處境,令余驚覺原來自己過去的經歷是其資產,決心報讀城大社工課程,更帶同兩名年幼女兒上課,現已組織單親協會,幫助與自己同等經歷的女性,她又以過來人身份提醒其他單親媽媽,相信自己,放膽嘗試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技能。

巴基斯坦裔的伊莎在香港出生,一直在主流學校就讀。她說,一直只能靠看香港電視劇集學中文,會考中文科不合格,但因為父親一句:「在香港不懂中文是無出路」,她到內地修讀大學並主修漢語科,回港後再修讀港大碩士,現為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中文科教學助理。

不過,伊莎憶述,即使有學歷也不等於有公平的對待,她說,曾到一間中學見工,原本在電話溝通時,自己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,對方態度良好,但見面時對方看見她少數族裔的外貌,就質疑:「你憑什麼要我們聘請你,還要教中文呢?」

伊莎未來希望考取教育文憑,獲取中學教席,也期望能到少數族裔中學任教,幫助與自己成長背景相同的人。

勞工及福利局政治助理馮興禮致詞時說,根據統計處2016年的數據,本港「家庭主夫」數目由2011年增加5萬至19萬,相反「家庭主婦」數目為62萬,較2011年統計的65萬下跌,顯示婦女勞動競爭力正在上升。

平機會主席陳章明表示,現時男尊女卑的情況已完全改變,他說,以一個小男人角度,女士的能力或許比男性更優勝,管治能力出現交替,認為男士或者老一輩的,或許要稍為退下來,「例如要處理現時的社會矛盾,要用陰柔方式處理,男士的一貫蠻力未必湊效。」

商會會長巫嘉儀致辭時表示,社會很多時只會為邊緣社群女性提供金錢援助,但往往忽略她們的潛能及就業夢想。她認為只要給予她們鼓勵及機會,她們也可憑個人能力、自力更生,改善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,成為推動社會的一份子。

商會將舉辦免費課程,協助有需要女性改善形象、提供口才培訓和培養興趣,建立正面人生態度。